大肠癌,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,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。5月16日,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(以下简称“中山三院”)举办大肠癌防筛治全链条多学科联合义诊。活动现场,专家呼吁公众重视早期筛查,抓住癌前病变的“黄金窗口期”,长期高脂肪、高蛋白、低纤维饮食是肠癌高危因素。
饮食调整:多补充膳食纤维
“大肠癌是可防可治的疾病,但预防永远重于治疗。”中山三院医务部主任吴本权主任医师将防癌要点总结为“饮食调整+主动筛查”。长期高脂肪、高蛋白、低纤维饮食是肠癌高危因素,“外卖、油炸食品吃多了,肠道‘毒素’滞留时间变长,癌变风险飙升。”
需要注意的是,长期极端节食、偏食、生活习惯不规律都会直接损伤肠道健康,会增加肠癌风险。吴本权表示:“有人为控制热量,三餐只吃少量米饭,却因饥饿感暴饮暴食;还有人大量食用西瓜等单一水果,反而造成糖分过量、纤维不足。”
吴本权建议日常多吃全谷物、蔬菜等膳食纤维丰富的食物,“膳食纤维能增加粪便体积,缩短致癌物在肠道停留时间。可以帮助降低胆汁酸的损害,改善肠道微生物群,并降低肠道pH值,不利于致癌物质的生成,从而减少结直肠癌的发生。”
专家强调,偏食易导致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缺乏,在青少年群体中尤为突出。此外,长期吸烟、饮酒、高压生活也是肠癌“推手”,熬夜、久坐、精神紧张等现代生活共性因素,同样会削弱免疫力,加速癌细胞发展。
早期筛查:抓住“黄金窗口期”
“早期大肠癌可能无明显症状,但一旦出现便血、消瘦、肠梗阻和全身症状时,60%的患者病情已进展至中晚期。”义诊现场,吴本权强调早期筛查的重要性。
他解释,大肠癌发展通常经历“正常黏膜→息肉→腺瘤→癌变”的过程,这一过程可长达5至10年,“筛查能在这段‘黄金窗口期’发现并切除息肉,阻断癌变”。
内镜检查是结直肠癌筛查的金标准。对于公众担心的“肠镜痛苦”问题,中山三院胃肠外科主治医师唐骁解释:“无痛麻醉下患者可以在通过注射静脉麻醉药物让检查者在‘睡眠’状态下完成全结肠检查,全程无感20分钟即可完成检查。早筛投入远低于晚期治疗成本。”
由于50岁以后大肠癌的发病率明显上升,因此专家建议普通人群从40岁开始筛查。而有家族史(肠癌/息肉病史)、长期“三高一少”(高脂肪、高蛋白、高热量、少纤维)不良饮食习惯等高危人群应更早咨询医生,有利于早期发现并处理癌前病变。
文、图|记者 朱嘉乐 实习生 汪姵辰
通讯员 周晋安 甄晓洲
羊城晚报·羊城派原创,未经授权不得转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