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月31日,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(以下简称“中山三院”)举办“世界肝炎日”义诊活动。专家指出,肝脏被称为“沉默的器官”,70%-80%肝癌患者在发现时已经是中晚期。一生中至少要进行一次肝炎筛查!
“随着年龄的增长,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率越来越高。因此早期介入和干预,肝硬化和肝癌的风险会明显减少。”中山三院感染性疾病科主任林炳亮教授表示,早筛早诊早治是阻断肝炎的关键。
乙肝的早期症状不明显,许多感染者并不知道自己携带病毒。如果不及时筛查和治疗,乙肝可能导致严重的肝脏疾病,甚至危及生命。
2002年,我国将乙肝疫苗纳入儿童计划免疫实现疫苗免费。林炳亮介绍,自2002年以后出生的人群多数接种过乙肝疫苗,这批人群相对安全。建议2002年之前出生的人群,一生中至少要进行一次肝病筛查。一旦检测阳性,尽早到医院进行进一步的评估诊断和治疗,以降低肝硬化、肝癌的发生风险。
此外,需要针对重点人群进行筛查。例如,乙肝主要通过血液、母婴和性接触传播。因此,建议育龄期妇女在妊娠期间检查是否感染乙肝病毒。如果感染乙肝病毒,那么及早介入,基本上可以达到100%阻断。
肝脏被称为“沉默的器官”。在我国,70%-80%肝癌患者在发现时已经是中晚期,因此5年生存率只有14.1%。
有人认为,肝功能正常就代表肝没问题。林炳亮表示,在提示肝功能正常的情况下,几类人群也需要注意早防早治:一是30岁以上人群,二是有肝硬化和肝癌家族人群,三是肝功能正常但有明显肝纤维化或炎症的人群,四是肝功能正常但患有肝病的人群,病毒还可能影响肾脏造成乙肝相关性肾炎。
大多数乙肝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长期的随访。由于用药时间较长,许多患者无法长期坚持,这样可能导致病毒重新活动,加重肝炎发作。为此,中山三院感染科近期将启动“慢性乙型肝炎全周期管理”项目,将所有乙肝患者纳入慢病管理系统,提醒患者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评估。
“希望通过慢病管理系统,提高早期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现率,同时提升患者的临床治愈率,最终提高五年肝癌的生存率。”林炳亮表示,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突破创新,乙肝已从“不可治愈”转为“功能性治愈”,但公众认知仍需提升。他呼吁:“主动接种疫苗、定期检测、消除歧视,才能让‘没有肝炎的未来’早日实现。”
文、图、视频|记者 朱嘉乐
实习生 范乐雯
通讯员 周晋安 甄晓洲
羊城晚报·羊城派原创,未经授权不得转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