9月21日是第32个“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”,日前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举行主题公益活动,由神经内科、精神(心理)科、康复医学科、老年医学科多学科专家联合义诊,为公众普及防治知识,呼吁社会共同关注认知健康。

是得了阿尔茨海默病,还是人们惯常所以为的“老了就糊涂了”?中山三院神经内科主任陆正齐教授接受记者采访时强调,“阿尔茨海默病并不是‘老糊涂’,而是一种可以早期识别、积极干预的疾病。”

陆正齐介绍,临床发现的首发症状往往不仅是家属所熟知的记忆力丧失,还可能表现为睡眠障碍、焦虑冷漠、方向感下降等。同时,到医院就诊时患者往往已经进入晚期症状,相比于症状早期更难治疗。“家属如果能及时留意这些早期信号,便可通过简单的方法,通过量表测试初步判断认知功能是否受损,尽早送医干预。”

那么,阿尔茨海默病早期症状如何辨别呢?陆正齐介绍,在家里,家属可以通过简单的测试检测阿尔茨海默病早期症状。如要检测人记忆能力是否下降,可以说一句含有多种不同要素的话后让人复述,如“苹果,火车,猫”等。如果发现对方无法复述或缺少元素,则应该提高警惕。如要检测认知能力是否下降,可以通过让人画时钟,观察笔下时钟的圆圈圆不圆、时针正不正确等来对人的执行能力、记忆能力做简单的早期测试。

近年来,医学界在阿尔茨海默病的早筛早治方面取得了新进展。陆正齐透露,目前“一滴血”检测技术已在临床应用,可以通过检测血液中的相关蛋白质指标,对阿尔茨海默病进行早期筛查。如果在疾病早期阶段确诊,会有机会延缓发展,减少病症到达晚期才被发现的悲剧。

根据流行病学数据,我国65岁以上人群中,约5%患有阿尔茨海默病。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速,这一比例还在攀升。“晚期患者往往已错过最佳干预时机,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。”陆正齐说,“我们最需要做的,就是让公众认识到阿尔茨海默病可防可控,早防早治才是关键。”如果发现疑似症状,家属应该尽快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,用专业的方式准确检测病症。

文、图、视频|记者 朱嘉乐
实习生 黄麒臻
通讯员 周晋安 甄晓洲

责编: 校对: 审签:
版权申明

羊城晚报·羊城派原创,未经授权不得转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