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月12日,中山大学孤独症学术论坛在广州举行。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(以下简称“中山三院”)儿童发育行为中心学科带头人邹小兵强调,孤独症不是我们过去传统意义上认识的一种生物学疾病,而是人类神经多样性的自然表现,呼吁社会从“治愈”转向“共融”。

融合教育与社会支持
共筑孤独症成长之路

“过去对孤独症的片面认识导致人们认为只要是孤独症,就会对别人造成影响。”邹小兵分析道,“实际上,多数孤独症孩子的情况并非暴戾、破坏性和滋扰性的状态。”相反,他们往往因社交缺陷而成为被嘲笑、孤立的对象。

孤独症人士由于感觉和知觉的差异,可能具备普通人不具备的能力或者比普通人更强的能力。如果能在学校里制造一种互相理解的环境,老师和家长告诉孩子们,学会支持和帮助,孤独症孩子上学的问题和在学校的融合问题就可以得到很好的解决。

论坛上,邹小兵强调,融合教育是孤独症儿童回归主流社会的必由之路,它要求家庭、学校和医疗机构三方紧密合作,共同为孤独症儿童提供全面而个性化的支持。

实际上,约有50%的孤独症儿童可以进入普通学校。此外,通过科学的干预和家校医的共同努力,还有许多孤独症儿童已经成功从特殊学校转入普通中小学和大学。全社会应共同参与,推动相关政策的完善与落实,为孤独症群体构建更加全面和有力的支持体系。

记者了解到,近期,广州市卫健委制定了《广州市孤独症谱系障碍分级分类服务实施方案(试行)》,将所有相关的孤独症谱系障碍的诊断根据智力、语言发展程度动态进行分类,实行差异化干预,并提供特殊的关注与资源支持。

神经多样性新视角
重塑孤独症认知框架

活动现场,中山三院儿童发育行为中心主任邓红珠教授强调,必须认识到孤独症谱系人士和所有人一样,拥有自主决定、为自己发声并发挥所长的基本权利。

他们既有独特的优势,也面临不同的挑战。例如,一些人可能展现出对细节的非凡观察力,却可能在阅读或书写方面存在困难。因此,创造一个适配的环境并提供具体支持至关重要,这能帮助他们突破障碍,充分展现自身价值。

“长期以来,孤独症被视为一种需要治愈的生物学疾病,而实际上,它是人类神经多样性的自然体现。”邹小兵指出,孤独症人士在感觉、知觉、注意力选择等方面的独特性,并非病理性的表现,而是个体心理特征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。这种差异应得到社会的尊重与欣赏,而非被视为需要消除的障碍。

邹小兵表示,就像左撇子的人一样,孤独症人士的独特性也是人类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。社会应当摒弃对孤独症的偏见和误解,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来接纳和理解这一群体。

“青天突入赤云烟,为世添彩遭人嫌。异于常人本无罪,罪于无目才不限。我愿天公现慧眼,识得雏凤尘世间。莫使明珠沉暗夜,须乘长风破云天。”接受采访时,邹小兵分享了一首由孤独症孩子创作的七言律诗。随着社会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来接纳和理解,孤独症儿童将成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,在理解、包容和支持的环境中茁壮成长,为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。

文、图|记者 朱嘉乐
实习生 徐沁莹 许敏灵
通讯员 周晋安 甄晓洲

责编: 校对: 审签:
版权申明

羊城晚报·羊城派原创,未经授权不得转载